如果你是第一次到這個頁面,【精選文章】學吉他,從這裡開始一共有 4 篇章節,分別是新手篇自彈自唱篇保養知識篇挑吉他篇,你可以直接跳到喜歡的章節開始!但如果你是初學者,建議從Part 1 開始循序漸進地學習了解哦!相信會對你幫助很大的,並且了解到吉他這個樂器的魅力❤️

 

很多人想嘗試接觸吉他,但對吉他很陌生,不太懂音樂,又怕自己學不會,那這篇文章將是你的引路人,堪稱「吉他新手的大補帖完整指南」~看完絕對能夠開啟你學吉他之路!😎

文章中有圖文說明及影片示範,淺顯易懂,我會先帶你認識吉他種類,從抱吉他姿勢、調音、視譜、右手節奏、左手和弦到輕鬆彈唱、深入認識吉他這個樂器,當中會提供各種方法解決你在彈奏吉他會碰到的問題、當你有了吉他該怎麼保養及照顧,如何挑選適合你的吉他到你應該知道的吉他小知識。👏

學吉他,從這裡開始
想學吉他的原因

💡想學吉他的原因?

根據統計 

有72%的人喜歡唱歌而學吉他🎤
有20%的人覺得自彈自唱很帥
有8%的人只是單純想學個樂器,覺得吉他比三角鐵還帥些😂

那你呢?

 

學吉他後,交到好朋友
但不管什麼原因,才藝若是吉他,通常交到好朋友的機率比較高哦!😆
認識你的吉他?古典吉他?鋼弦吉他
古典吉他與民謠吉他的差異

💡認識你的吉他?民謠吉他?古典吉他?

 

看似都長得很像,其實差異非常大。

雖然都稱吉他,從上圖中你會發現到古典吉他與民謠吉他上有著琴頭的差異,還有指板寬度不同跟格數與琴身接合處的不同,當然還有弦的材質,古典吉他用尼龍弦,民謠吉他使用的是鋼弦。

古典吉他演奏方式為「獨奏」為主,需要在指板上同時表現出旋律及和聲,所以指板設計會較寬,常規為50mm。

民謠吉他演奏方式以「彈唱」為主,需要在指板上按壓大量的和弦及轉換,所以指板較窄,常規為 43mm-45mm。

 

以下我用現在使用較多的民謠吉他來跟你說明 😊

如何讓吉他發出好聽的聲音
吉他琴頭用途是調音

💡如何讓吉他發出好聽的聲音?

 

第一、調音

吉他的琴頭有六顆弦鈕,分別對應六條弦,從第六條最粗弦至第一弦最細的弦,依序為E A D G B e。若沒有把吉他的音調準,真的比初學小提琴拉出殺雞聲還可怕😱

⭐️ ⭐️ ⭐️ ⭐️ ⭐️ 吉他的六條弦會因為撥弦震動及弦的生命週期導致音準跑掉,記得彈奏前都要先調音哦!(五顆星很重要)

📹 我製作了一部吉他調音教學影片,會放在底下,試試看吧!👏

一分鐘學會吉他調音

琴頸上Fret的位置會影響發出的聲音是否好聽

第二、壓弦的位置

在指板上那格與格之間的銅條,稱之Fret,那裡就是最佳位置,可看圖示,壓弦靠近Fret只需要5分力就可以發出正常聲音 ; 離太遠或按在Fret正上方,沒辦法發出正常聲音外,還需要更多力量去按壓😩

抱吉他的姿勢

第三、抱吉他的姿勢

不對的姿勢除了無法讓吉他發出好聽的聲音外,也會讓彈奏上增加困難。

抱琴時,應先穩定琴身,將右手放置於響孔處前方並讓手肘找到支撐點,琴頭往前推約45度,讓琴頭微微朝上,再依照自己身型微調角度,找到自己最舒適的姿勢 😊

 

⭐️ 以上三個重點只要掌握住,那恭喜你已經知道如何讓吉他發出好聽的聲音囉!

 

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吉他譜怎麼看吧!學生:「我看到滿滿豆芽菜我就眼花 😢 」

吉他譜怎麼看?

💡吉他譜怎麼看?五線譜?

⚠️因為我們是演奏流行樂,主要不是看五線譜,流行吉他譜以六線譜及簡譜為主,以下會大家說明六線譜、簡譜如何讀譜、和弦(左手)、節奏(右手)。

左手和弦按法
吉他手指代號

💡 左手(和弦)

手指代號

為了彼此溝通及視譜快速,代號成為吉他手之間的溝通代號。

🤚 🖐 如上圖所示,大拇指 代號為T ; 食指 代號為 1 ;  中指 代號為 2 ; 無名指 代號為 3 ; 小指 代號為 4 。

跟著我唸一次! T1234(分別伸出對應手指)

讓我來考考你,伸出你的左手🤚,蜘蛛人在招牌手勢 🤟哪兩隻手指頭朝著自己,答對了嗎?!🙆‍♂️ 沒錯,就是 2 & 3(中指/無名指)。

現在將你的 2 放在第五弦第二格,再把 3 放在第四弦第二格。快看看下圖,你做對了嗎?😁

左手和弦Em按法與手指代號

💡左手(和弦)

和弦名稱:Em  (和弦表轉載流行吉他彈唱教材-初級班)

如果你做出來的跟上圖位置不同,也不要擔心哦!初學本來就還在學習視譜階段,稍後會給你多一點練習哦!相信你可以的!加油!🥳

看到上圖和弦表最底下為粗弦(6)最上面為細弦(1),實際上你拿著琴的時候,第六弦就是最靠近自己的那條哦!不要搞錯囉,之前學生發生一個笑話,吉他第一弦(最細)斷了,去樂器行買弦跟老闆說成第六弦,老闆拿了最粗的給他,因此鬧出笑話😂總之,要記得哦!

和弦的名稱 Em = E minor的縮寫,至於要說哪一個呢?兩個都可以哦~只要彼此溝通沒問題即可😁

左手搞定後,讓我們繼續看右手(節奏)該怎麼做吧!

吉他視譜練習-右手節奏拍子
Pick彈片的拿法

💡 右手(節奏)

彈片 Pick

在初學的階段,右手指甲在刷弦時還不能流暢好聽,會比較建議右手先拿Pick為主。

右手拿Pick的姿勢,想像一下,抓一顆雞蛋,右手大拇指指腹放置於食指上方(如上圖),彈片通常有一邊比較尖,將尖的那處朝大拇指左邊,讓Pick方向與大拇指成垂直90度。對應到吉他上,要讓尖尖的那頭,朝著響孔,這樣的姿勢會比較容易演奏哦~

刷的方式可想像搧扇子,手肘帶動手腕(試試從最粗弦往最細弦刷)

⚠️ Pick頭不要超過弦太多,這樣刷弦時很容易卡住不流暢。

pick厚度辨別與差異

💡 右手(節奏)

上圖的綠色彈片 Pick 厚度為.88mm

越薄的Pick 刷弦越沒有阻力,也比較常拿來刷和弦,出來的聲音較為響亮,比較厚的Pick,比較常使用在演奏旋律上,進行單弦的撥弦,這沒有一定哪種適合,可依照個人喜好/老師推薦去挑選(但通常碰到客人購買都是收集顏色的概念啦 😂 才不管厚度呢!)

我通常會建議學員在剛開始嘗試刷和弦時,為了減少Pick與弦撥動時的阻力,會建議拿.50mm以下的Pick,這樣不僅僅可以練習到刷弦的力道,也較容易讓右手的手肘帶動手腕的姿勢做得正確。

六線譜視譜練習

💡右手(節奏)

六線譜(稱作TAB)

對應上圖,你可以看到六條弦的上方,有和弦名稱 Em(也就是剛剛練習的左手),接著六線譜上的黃色區塊,數字代表著吉他指板上的格數,數字寫在哪一條,上面對應的數字就是第幾條第幾格。

⚠️最下面那條是粗弦第六條哦!

六線譜上的 0 跟 2 ,0 就是不用壓弦(稱之空弦音),2代表的第二格,按著Em時,看看你的左手,對應的就是022000(6弦-1弦),六線譜其實是很直覺的!

接著,橘色區塊數字旁有往上的箭頭 ⬆️,箭頭是指刷弦的方向,還記得最底下是第六弦,箭頭從六弦往上至一弦,你就給它刷下去吧!(方向的部分多看就會囉!)

紅色區塊的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,就是音符之間的距離,在六線譜上面,看到數字下方,有個「 ⎮ 」這是四分音符的表示方式,在「 ∐」兩條線中間連在一條底線為八分音符的表示方式。

 

📹我錄了一個影片範例,對應到上述的六線譜練習,以下還有給你C / Am / Fmaj7 / G7,加上Em, 共有五個和弦的練習,試試看吧!👏

Em 和弦(4、8分音符轉換練習)

吉他C和弦與Am和弦表
C 和弦(4、8分音符轉換練習)
 
Am 和弦(4、8分音符轉換練習)
吉他Fmaj7和弦與G7和弦表
Fmaj7 和弦(4、8分音符轉換練習)
 
 
 

G7 和弦(4、8分音符轉換練習)

 

💡右手(節奏)

左手(和弦)搭配右手(節奏)練習

在初學階段,如果你能把這五個和弦壓好,距離你可以自彈自唱已經不遠囉!🥳

一首歌曲其實就是由和弦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而成,所以我們真正要練習的是在兩個和弦彼此互換的流暢度,換到順暢且在拍子內完成,這才是初學吉他需要克服的唷!加油✌️

 

 

接著我們來看另一種網路上常見的「簡譜」

吉他和弦譜視譜練習

 

💡和弦簡譜

91pu網站轉載 – 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(陳雪凝)

橘色框 有和弦名稱及歌詞,兩個和弦間都有一條|,稱之小節線,以這首歌曲來說是| 4拍 | 4拍 | ,只需要在對應的和弦刷四拍即可,你可能會發現|      長     |  短| ,小節數內的4拍並沒有因為 「長短」而改變哦!簡譜就是好閱讀以一張A4能完成最好。(後面我會示範自彈自唱的方法給你參考)

藍色框為製譜者給這份譜提供了兩種演奏方式(可依照自己的程度調整)。

紅色框為這首歌曲會用到的和弦表(很貼心❤️ )。

譜上未提到的原調/男調/女調,開始實際彈奏時再說明。

如果你想練習視譜,可至91pu網站:http://www.91pu.com.tw/ 

 

【精選文章】學吉他,從這裡開始 Part 2 自彈自唱篇:https://tinyurl.com/2ch6h9j4

 

若此篇文章有幫助到你,請分享給你周邊愛音樂、愛唱歌、想嘗試接觸吉他的朋友們哦,謝謝 ❤️

 

告訴你一個好消息🤫  陸比音樂除了有一對一/小型專班外,還有學員滿意度很高的吉他團體班(從完全入門 -> 初級 ->中級->歌曲實戰),依照程度分班,學習變容易了💪,歡迎你來陸比學習唷!

🔹 線上報名:https://tinyurl.com/4xzutbbr

🔹 團體班:https://reurl.cc/QdA9qM

🔹 小型專班/一對一:https://reurl.cc/Kka6yg

🔹 精選文章:https://reurl.cc/Mvlv1k

🔹 線上選購吉他:https://tinyurl.com/bvfbca2

 

撰文:黃彥陸

錄音/混音:劉俊宏

演奏者:黃彥陸

影片製作:黃彥陸